大彗星分析

观测推荐:带一个双筒就行了,不管是842还是750,还是20x80,最好再加一个三脚架。如果想观测细节,带可以换目镜的双筒或者再带一个天文镜。


最近F3火的翻天,即使是副热带高压搅动的梅雨地带也有不少天爱挣扎着早起寻彗。一时间,各路神图纷飞,大家都嚷着,20年来的大彗星回来了。

也有人因为难以早起/比较忙而不打算试一试观测F3,或者说彗星嘛,可能就是跟流星雨一样估计就是各路营销号吹牛逼的对象。

然而,F3真的是近20年来罕见的、观赏性强、漂亮的大彗星。

微博@小龙哈勃

下图是大彗星(3等以上)和临界大彗星(4等)表。上个世纪的海尔波普和百武彗星都是世纪末两大明珠了,况且笔者也不可能有机会见到这俩彗星以及更前面的彗星,就只说说21世纪后的大彗星了。

img

2003年那个尼特彗星,1等也是虚的,在观测条件好的时候也就2等,峰值时无法观测,大彗星失格。

这颗彗星是由NASA的近地小行星监测计划(NEAT)于2002年11月6日发现的,它在2003年1月迅速增亮,在2003年2月18日过近日点,距离太阳0.099天文单位,亮度也达到了-0.5等,但是因为太接近太阳而并不是为众人所知,不过它也进入了50年来第七亮的彗星行列。(来源

2007年的麦克诺特彗星,盘踞于南方星座中,真的是北半球几乎不可见。

2011年的洛夫乔伊 (Lovejoy) 彗星,是那种会几乎冲到太阳表面的克鲁兹族彗星;爆发时间短(只有几天的星等迅速上升与下降)、观测条件苛刻(角度低)。

2013的泛星,是20年来北半球的比较理想的大彗星了。西方低空,效果也还可以。

不过我觉得F3与泛星相比却不会逊色,因为F3凝结度高,类似恒星/行星,在双筒里的观赏性非常不错。所以我觉得,不应该错过这颗20年来的大彗星。


大彗星星等图

大彗星

大彗星

大彗星

大彗星

大彗星

大彗星

大彗星:

大彗星

C/2004 F4

C/2004 Q2

大彗星:?

南半球大彗星:真的是北半球几乎不可见。

大彗星:泛星:西方低空

大彗星:克鲁兹彗星;时间短、观测条件苛刻

奶死的

C/2013 R1 (Lovejoy):极大条件相对差

C/2014 Q2(Lovejoy)又称为爱喜彗星,大彗星临界:观测条件极佳

大彗星:日出前观测

大彗星!

大彗星临界

大彗星


88P

峰值亮度 彗星
临时命名 永久命名


(-10) C/1965 S1 (Ikeya-Seki)
(-5.5) C/2006 P1 (McNaught)
-3.0 C/1975 V1 (West)
(-3) C/1947 X1 (Southern comet)
(-1) C/1948 V1 (Eclipse comet)

(-1) C/2011 S3 (Lovejoy)
-0.8 C/1995 O1 (Hale-Bopp)
(-0.5) C/1956 R1 (Arend-Roland)
(-0.5) C/2002 V1 (NEAT)
0.0 C/1996 B2 (Hyakutake)

0.0 C/1969 Y1 (Bennett)
(0) C/1973 E1 (Kohoutek)
(0) C/1962 C1 (Seki-Lines)
0.5 C/1998 J1 (SOHO)
1.0 C/1957 P1 (Mrkos)

(1.0) C/2011 L4 (PANSTARRS)
(1) C/1970 K1 (White-Ortiz-Bolelli)
1.7 C/1983 H1 (IRAS-Araki-Alcock)
(2) C/1941 B2 (de Kock-Paraskevopoulos)
(2.2) C/2002 T7 (LINEAR)

2.4 1P/1982 U1 (Halley)
(2.4) 17P (Holmes) [Oct. 2007]
2.5 C/2000 WM_1 (LINEAR)
2.7 C/1964 N1 (Ikeya)
2.8 C/2001 Q4 (NEAT)

2.8 C/1989 W1 (Aarseth-Brewington)
2.8 C/1963 A1 (Ikeya)
2.9 153P/2002 C1 (Ikeya-Zhang)
3.0 C/2001 A2 (LINEAR)
3.3 C/1936 K1 (Peltier)

(3.3) C/2004 F4 (Bradfield)
3.5 C/2004 Q2 (Machholz)
3.5 C/1942 X1 (Whipple-Fedtke-Tevzadze)
3.5 C/1940 R2 (Cunningham)
3.5 C/1939 H1 (Jurlof-Achmarof-Hassel)

3.5 C/1959 Y1 (Burnham)
3.5 C/1969 T1 (Tago-Sato-Kosaka)
3.5 C/1980 Y1 (Bradfield)
(3.5) C/1961 O1 (Wilson-Hubbard)
(3.5) C/1955 L1 (Mrkos)

3.6 C/1990 K1 (Levy)
3.7 C/1975 N1 (Kobayashi-Berger-Milon)
3.9 C/1974 C1 (Bradfield)
3.9 C/1937 N1 (Finsler)